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2015高一语文教学案-故都的秋教案2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0-31 22:16:49


老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我们不断的提高,才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知识。教案是帮助教师们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相信每位老师都自己做过教案,所以大家都十分的了解教案好坏的重要性。下面是学大教育的专家们为大家带来的2015高一语文教学案-故都的秋教案2,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作者:郁达夫(1896~1945), ,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

2、注音:

混沌(   ) 潭柘寺(   )  驯鸽(   )

落蕊(  ) 平仄 (   )  椭圆(  )

【整体感知】

1、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2. 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3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合作探究】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第二课时

【整体感知】

1.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2.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合作探究】

阅读下文,探究问题。

秋天是一支红唇膏

栗子珍

落叶是秋天纵情舞蹈的红裙子。秋天,是一支红唇膏。

从瑰丽的晚霞里吹来的风,把季节的火焰,吹进了山坡上的枫树林;把天上的酡红吹满了柿子的脸。

山里的姑娘来卖鸡爪果了。秋风把姑娘的皮肤吹成一种带白纹的红色,红殷殷的鸡爪果,摆满了街角和路边,摆在菜市青悠悠的莴苣与脆生生的白菜间。姑娘们作起喉咙,把一声声的叫卖,喊成一串串紫金铃。

疾风飒然,正是卖风车花的季节。那七彩锡箔纸做成的风车花,插在卖花高高的架子上,辘辘转动着,迎风招展成风情万种的红袖……孩子们追逐着,一个个眼睛里伸出手来。

红枫习习烧红了江岸。挖沙的趸(dun)船,空空咚咚地将江湾闹成一支火红的曲子。

石砌的码头露出来了,一直伸进江心,提着红桶子的大嫂正在码头上洗衣服;运沙的小划子划过那码头,年轻的艄工吹起《大红枣儿甜又香》的口哨。

摘柑子的人的笑语,从山坡上流下来,像桃花汛。

嘹呖的大雁飞过天空,洒下一串红色的乡思……

啊,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把生活、把生命涂抹成一种红艳艳的、诱惑人的美丽。

探究题:这篇文章和《故都的秋》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你如何理解郁达夫的“悲凉”?

【知识链接】

作者: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在大学期间,他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使其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的:“悲怀伤感,决不是一个人的固有私情,照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看来,则感情的渲染传统,却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功用之一。”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2015高一语文教学案-故都的秋教案2的内容就为大家展示到这里了,希望各位老师能够认真的学习下,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