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11-13 17:27:55


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很高的欣赏价值,文学作品并不简单的在于阅读,更多的在于人的思考,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就是一篇耐人寻味,值得思考的好做作品。

表面上看来,《包法利夫人》符合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体裁惯例。但是,前文的分析表明,这种判断至少是不够准确的。在叙述主体和接受主体两个层面上,福楼拜总是先按照常规划出了一条轨道,然后又不断煞费苦心地偏离这条轨道。与其说这是福楼拜的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不如说这是他有意布设的叙述圈套——进行一场叙述的游戏。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从作者与人物的关系来看。爱玛的希望,就是将平庸生活浪漫化、艺术化;她的绝望也是源于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而作家福楼拜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在他看来,现实生活庸俗可鄙,只有凭借唯美的艺术才使痛苦得以暂时解脱。因此,他说:“我以为美的,我愿意写的,是一本不写什么的书,跟外界不搭界的书,就靠风格自身的内在力量站住脚……最美的作品,是内容最少的作品;言越接近意,句子越贴切空灵,就越美……就这一点而论,题材无所谓高下”(转引自特罗亚150)。在现实与艺术的关系上,艺术世界里的爱玛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福楼拜。

福楼拜的名言是:“艺术家在他作品里,应像上帝在他所创造的世界里,无形无影却全知全能,处处不见处处在”(转引自特罗亚204)。他就像造物主,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了人物。他如此强烈地与人物感同身受,甚至能尝到爱玛嘴里的砒霜味道。但是,他又总是高高在上,冷眼审视每个人物的命运,漠然处之。在这个意义上,“他所作的一切努力都致使他去感受而不是苟同”。因此,“福楼拜的客观性的产生是由于要摆脱自身”,他“使人物既是我自己又是别的什么人”(理查 219-220)。可以说,对待自己创造的人物,福楼拜表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超然态度:既理解他们,又谴责他们;既同情他们,又批判他们。而把这种作家与人物的关系,比拟为“猫抓老鼠游戏”,也许更为恰当。萨特曾表示,他对福楼拜作品里的人物一度抱有某种敌意,就是因为福楼拜“把自己放进人物里面,因为他自己既是虐待狂又是被虐待狂,他就同时让我们看到他的人物既很不幸又招人反感……”(321)。在存在主义者萨特眼里,人类就像是天神手中的玩偶。而福楼拜笔下的人物命运也是如此。

其次,对待艺术本身,福楼拜也表现了这种“似是而非”的游戏态度:虽然唯美的、形式至上的艺术是值得肯定的,但“说到底,艺术也不见得比九柱戏更正经。世上的一切,说不定只是一个大玩笑”(转引自特罗亚160)。皮埃尔??布迪厄深刻地指出,“他(福楼拜)的目标不是调和互相对立的东西,或用一个极端打击另一个。他既反对这一个又反对另一个,他执意既反对戈蒂耶和纯艺术,又反对现实主义”(112)。事实上,“现实主义”或者“为艺术而艺术”的标签对福楼拜都不适合,用“非此即彼”的概念无法把握他的独特性。福楼拜在精致、细腻、风格化的形式和平淡无奇的主题之间建立了一种奇特的平衡。在谈到《包法利夫人》时,他说,“艺术的真谛,在于自身的美,而我首重风格,其次是真实……我最讨厌平淡无奇;正因为讨厌,才取了这最一般最无可写的题材”(转引自特罗亚193)。因此可以说,福楼拜是要让艺术来创造现实,是通过写作把一切转化为艺术品,即他所说的“精致地写平庸”。 ⑨ 这就是福楼拜艺术观的游戏本质。

最后,还可以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萨特指出,作者的写作离不开意向中的读者,“(作者)选择谁为其读者,这里面已经包括了(他会选择什么)题材”。 ⑩ 但是,《包法利夫人》中开篇就由“我们”所指代的读者,却是一个虚构的整体,是一个没有内在同一性的“乌合之众”。生活于19世纪的作家福楼拜正面临着这样的窘境:他不愿面对无产阶级公众的崛起,也鄙视资产阶级读者,但是,文学艺术的市场化、商品化,又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萨特认为,正是缺乏读者的确定性,才是福楼拜的创作多重性的本质所在。而本文则进一步认为,正是这样一种创作上的窘境,加深了福楼拜的悲观意识;同时也令他更加冷静、更加超脱,最终走向了反讽式的写作游戏。福楼拜在写作时,既渴望着被读者所理解,但对读者大众的怀疑和蔑视,使他对被理解缺少信心,甚至还感到痛心,因为“他的爱玛,多少个夜晚为之狂热的伴侣,变成了大众的爱玛”(特罗亚189)。在这种心态之下,他转而就以一种玩笑的态度对待读者:用“我们”诱导读者,先以全知视角和人物视角来肯定读者,再以无法确定的价值判断来迷惑读者。如此,最初由“我们”——叙事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达成的所谓“契约”实效了。剩下的只有对这一纸空文的嘲笑。 正如左拉指出的,“与完美无暇的文体学家和毫无缺憾的狂热的修辞学家并存在的,还有一个哲学家的福楼拜的存在。这是我们文学中有过的最伟大的否定者。他宣扬虚无主义……”(转引自布迪厄111)。的确,我们在福楼拜的创作和表述中看到,他总是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芸芸众生,傲慢而冷漠地对待蝇营狗苟的现实生活。他并不回避现实,但是,他对现实已经彻底绝望。他怀疑生存的意义,怀疑语言的表意功能,对“虚无”有着深切的感受。但是,他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虚无”。这种反抗不是革命斗争式的,着眼于社会历史的变革,而是精神贵族式的,着重于个体思想意识的自由。这就是他在《包法利夫人》的叙述中表露出来的“游戏”态度。

看了这些,没有看过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同学是不是很想去阅读呢?看过的同学是不是又多了新的感悟呢?其实,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伟大而又有深意的,希望同学们可以博览群书。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